科研生态势起① | 深圳光明:科学之城、产业之城冉冉升起
今年4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举行。论坛召开前夕,在深圳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举全市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的提法被媒体敏锐地捕捉到,变成了醒目的报道标题。
“举全市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源于光明科学城与国家战略的直接、紧密联系。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肩负着打造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新力量的责任,其建设和发展已经起势成势。
一流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一流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一流科研经济加速涌现
……
光明科学城作为冉冉升起的
科学之城、产业之城、明日之城
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营造一流生态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卫光生命科学园,是一个以合成生物为重点领域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目前已经引入了中科阿尔诺、深信生物、希诺亚、汉腾生物、唐颐控股等一批合成生物企业。园区建设了日处理量1000吨的污水处理站,与入驻企业及机构合作共建或投资建设大分子CRO/CDMO平台、mRNA技术平台等各类技术性平台,这些都解决了行业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效满足生物医药研发中试的需求。
而卫光生命科学园
之所以受到企业的青睐
不仅限于上述原因
更在于光明科学城赋能所带来的
众多创新要素的汇聚
环顾四周,园区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距离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科学装置就几分钟车程。有了光明科学城的“加持”,园区还重点引入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该项目将承载深圳湾实验室内部优质项目和行业前沿优质项目转化。与此同时,深圳医学科学院(筹)的团队也已进驻该园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是深圳市重点打造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化创新基地。
卫光生命科学园的故事,与首创于光明区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有类同之处,都是依托光明科学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在一定空间内密布产学研资源,催生化学反应,推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
依托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区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该模式表面是科研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同一栋大楼工作,实质是产研双向融合,这一先行示范样本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重点发展“8+5”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并陆续出台智能传感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合成生物和脑科学专项政策,从全产业链优质企业落户、重大科技创新研发转化、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创新企业、营造科技产业生态环境等五大方面给予更大力度专项支持。
光明科学城深具优势的
“科研密度”“创新浓度”
营造出了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
创新创业人才与之“双向奔赴”
2022年,中科阿尔诺(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阳,带领归国创业的博士创始团队、国际化联合创新研发团队和投资资金来到了光明科学城,在卫光生命科学园创建了中科阿尔诺。公司致力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和细胞工厂,实现绿色、高效且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高附加值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原料的研发和生产。陈阳看中的,正是光明创新创业生态的显著优势。
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先行科研经济
创新载体集中布局,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最后要落地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而光明科学城的鲜明特色是,将科学与产业融合、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放在突出位置。先行科研经济,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光明区正在全力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打造深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建科研经济引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光明区产业发展的主动选择、特色之路。
广为人知的是,光明科学城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建成后既与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
今年4月,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大设施的入驻,将形成大设施与高端人才的集聚,将带来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表示,通过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研究者与初创企业都可以用上大设施,来提高研究效率,更快做科学研究,完成产业孵化。
光明科学城还致力打造一批
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中心、
工程技术中心
激活产业发展活力
催生发展新动能
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是光明“8+5”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明是全市重点布局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之一。在创新链方面,光明正在打造异质异构硅基光子芯片工艺平台、高端科研仪器研究中心等5个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大湾区首条月产能3000片的8英寸MEMS中试线,可为企业突破光电子芯片技术瓶颈提供关键支撑,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
和而泰是国内高端智能控制器龙头企业之一,在全球智能控制器行业拥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公司2012年在光明区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基地,发展到现在年产值超过50亿元。在和而泰公司执行总裁秦宏武看来,在光明这片热土上,公司一路走来,可谓一路光明。未来公司也将继续以光明为依托,变制造为智造,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专业和优质的服务。
科技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是普遍性难题。但光明区先行科研经济的探索,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助力。
作为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深圳为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和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而制定的专门条例。为重大平台开展立法,情况并不多见。深圳此次出台的《条例》全方位考虑到了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所需破解的难题,为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条例》提出多项制度:一是支持设立在光明科学城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成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鼓励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机构,引入技术经理人;三是支持光明科学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按照规定利用与本人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职创办企业。
先行科研经济,是光明科学城基于自身发展定位与优势资源的主动选择。光明科学城更加注重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实践在产业需求的最前沿催生创新成果的新范式,推动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起势成势加快形成磁吸效应
在光明科学城,有“大院大所”致力提升创新能级,有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成果高效转化,有科技金融为科研经济提供支撑,有各类人才奔赴而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拓展发展新局面。
光明科学城建设和发展起势成势,这从各类高规格、高层次的科学、产业盛会纷纷选择在光明举办,便可窥见一二。光明借各种盛会契机,积极扩展“朋友圈”,链接国内外创新创业创投资源,吸引领先企业和机构投资光明、布局光明,共享光明发展新机遇。
今年3月28日,“光明·全球传感器发展大会”举行。
会上,德融宝中国区总部、德融宝传感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揭牌。德融宝是全球最大智能传感器产业数字平台之一,其在光明的落户,将为全球传感器企业在深圳组成“分布式”的科研创新提供数字化平台,并为资源流动及技术和信息共享提供支撑。
3月31日,首届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光明举行。
光明区与一众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达成合作共识,将以战略签约内容为核心,共同促进光明生物科技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会上宣布,光明区携手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及其下属生创委、金投委,联合跨国企业共同打造“国际生物科技联合创新中心”。
4月8日,“深圳创投日”第六站·走进光明活动举办。
活动聚焦合成生物和脑科学、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智能传感、新材料等产业领域,让“资本活水”注入“科学之城”。会上,16家国内头部创投机构和顶尖科研机构联合发起“光明科学城创投联盟”。
4月27日至28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举行。
论坛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任务,助力最大程度、最大范围提升光明科学城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主论坛上举行了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入驻仪式、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发布仪式、光明科学城母基金发起仪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邀约仪式等系列活动,一众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看好光明。
6月16日,2023中国新能源光明峰会举行。
峰会聚焦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热点,吸引了300余家全国知名新能源企业参与,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集聚新动能。峰会上,光明区与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全联新能源商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一批新能源企业集中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涉及新能源生态全产业链及光储充一体化等多个新能源领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和创新人才在对光明这片发展热土进行价值重估后,纷至沓来。而产学研资优势资源加快集聚,又进一步强化光明优势,形成正向循环,加快形成磁吸效应。作为冉冉升起的科学之城、产业之城、明日之城,光明科学城所蕴含的无限潜力正在加快释放,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内容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麦泳妤
校审:刘越 邓红丽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③ 法治日报关注!光明区创建一网统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